角落的琴房 品嚐音樂之路的寂寞
爾後進入文化大學音樂系,吳柏毅遇到更多與他一樣都熱愛音樂的朋友與師長,但也因為如此,他自省的體悟到自己的不足,由於當時系上還未能主修薩克斯風,吳柏毅遂轉修習另一個類似的樂器~豎笛,而起步太晚的結果就是讓他必須花比別人更多倍的時間,來補足他未逮的部分。
那段時間,吳柏毅不敢像同學般自在下課時間、閒暇之餘拿起樂器吹奏,下意識的他就想躲進最角落的、沒有空調的琴房,那樣的地方系上同學比較不會進去,吳柏毅遂在那樣一個條件極差的環境中,獨自克服豎笛吹奏上的瓶頸,也開始嚐到音樂道路上難對人言道的寂寞。
苦練的歲月 奠立紮實的音樂根基
大一時的寒假,吳柏毅每天花上七至八小時的時間練習豎笛,他期許自己有一天能表現的像同學一樣好,苦練的歲月雖然難捱,但是「幸好我還可以進步!」是當時吳柏毅最開心的內心體悟,於是乎,更多心力的付出,更多艱難的磨練,伴隨著他當時的每一天生活。
大二升大三時,吳柏毅毅然決然決定休學一年,面對師長同學的不解,只有他心裡清楚,花一年的時間,好好的把該學的、該理解的都做徹底的瞭解之後,他才能再有空間吸收更廣博、更完整的音樂知識,後來也證明,這一年的時間,的確為吳柏毅往後的音樂發展奠立了紮實的根基,「永遠在期待自己的成長!」淺淺的笑靨中,柏毅堅定這麼說著。
以音樂為職 以大師風華為範
畢業後,柏毅始終沒有離開過音樂這個行業,對他來說,每天起床後,拿起心愛的薩克斯風,細細的擦拭,彷彿是一個早已習慣的一天開始。
能以音樂做為職業,是當年懵懂年少的柏毅未曾想過的人生軌跡,一路走來,不論是啟蒙他學習音樂的台北啟明吳必聲老師,或在他自文大畢業後,個人修習的陳建華老師,他們給予的指導都讓柏毅在藝術的領土中,看到更寬廣的未來,當生命的愛與愁能隨著樂曲呼吸,緩然流洩時,人生的喜與樂也已透過他的指尖,輕盈彈跳。